愛國主義,在昆華園從來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,而是軍事小組二十八年一貫的信仰與實踐。他們的每一次西山拉練,目的并非只是鍛煉毅力,更在于讓他們去感受軍人的生活,拉練中他們舉起的鮮紅旗幟,不僅引來了周圍人關注的目光,同時也引領著同學們的信仰;他們的每一次參觀,并非只是簡單的形式,參觀云南講武堂是每一個加入軍事小組學生的第一堂課,通過參觀可以讓他們感受到,危難之際,云南人身先士卒,云南對中國革命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。他們每一次對愛國先烈的祭奠,心中裝著的不只是緬懷,還有精神的追隨。對素未謀面的他們進行祭奠,是因為和他們有著相同的夢想和一樣的信仰。西山腳下的聶耳墓,是他們常去祭奠的地方,每一次的祭奠,他們都會讓《義勇軍進行曲》在西山回蕩。
當然,不只他們,昆一中全體學生都懷揣著一顆顆愛國之心,且看軍訓時的他們,英姿颯爽,在紅色歌曲中感受中國軍人的榮光;且看課本劇、音樂劇中演出的他們,一出《憶昆華》,向同學們講述著愛國主義這一自革命時代昆華園就一直踐行的理念,一出《日出》向我們昭示了昆華青年對革命年代學生愛國事跡的歷史想象,一出《燭人燭課》展示了聞一多的拳拳愛國之心,正如先生在《最后一次講演》中所言,“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殺,是李先生留給昆明的光榮!也是昆明人的光榮”,聞一多也是國民黨反動派留給昆明的光榮,一中學生紀念先生,紀念的正是這一份光榮。
“生平未報國,留作忠魂補”,一直以來都是昆華園愛國精神的底色,而且為每個昆華人所深知。